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台灣獨立,外省人會沒有立足之地?

3.4 台灣獨立,外省人會沒有立足之地?

個人一向不喜歡用「外省人」這個稱呼。外省人相對於本省人,在名稱指射的意涵上就被疏遠於台灣人的邊緣。但是我們知道,有很多外省人也在台灣生活了很多年,也是很愛台灣的,而台灣也沒有所謂的外省可言。因此,以專門研究台灣法律史的王泰升教授所使用的「第二批中國移民」(或戰後中國移民)來表達外省人這個概念似乎更為恰當。劃分第二批中國移民與之前移民的標準在於:第二批中國移民沒有日治時期的歷史經驗,所以選擇二次大戰後日本結束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為區分時點。不過,為了大家理解方便,我們寫作時仍沿用約定俗成的「外省人」一詞。

在早期,台灣經常可以聽到一些荒謬的流言,例如:「讓台獨人士執政,外省人都會被逼著去跳太平洋。」然而,很多外省人中的自由派學者等,其實都具有台獨概念,如:殷海光、雷震、張忠棟教授等人,而廖中山教授,更是台獨的堅定支持者。實際上在傾獨的民進黨政府執政以後,不但沒有發生逼外省人跳太平洋的事,反而可以看到許多的外省人擔任要職,如:台大教授陳師孟(中央銀行副總裁)、東吳大學教授謝志偉、台灣北社社務委員徐馨生、交通部政務次長賀陳旦、行政院主計長林全等,大家更想不到的是,陳總統最重要的左右手之一馬永成先生,也是外省人!所以,外省人照樣能夠貢獻長才建設台灣,並不會沒有立足之地。

有部分在中國出生、成長,而後隨國民黨政權移民台灣的外省人,因為他們的歷史經驗的關係,沒有辦法接受台灣與中國是兩個國家的事實,即便將來經由公投民主程序宣示台灣獨立的地位,他們也無法認同台灣這個國家。這不是對或錯的問題,國家認同並不能強求。「選擇國籍的自由」在現代也被認為是一種基本人權,我們幾乎每個人一出生就有國籍,對原生國籍沒有選擇餘地,如果某個人對他原生的國籍不滿,當然可以藉由歸化等方式變更國籍,並不能強迫他一定要認同原生國籍。因此,如同日本接收台灣時給台人兩年時間選擇中國籍或日本籍,對於無法接受台灣獨立的住民,我們也應當給予他們選擇國籍的自由。認同中國者就持中國籍,除了在參政權和一些購買土地的限制外(世界各國皆有此種限制),一樣擁有其他受保護的權利,一樣可以繼續生活在台灣。

「不認同這個國家,一心只想與外國合併,持這種少數民意者不選擇歸化外國籍,卻希望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其他多數人的身上,這是違反民主原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