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人物誌 賴和

台灣人物誌 之七



台灣新文學之父:

賴和(1894~1943),彰化人。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出生於大清帝國割讓台灣之前,幼年接受的是漢文教育,故舊學根柢深厚。後來改入日制學校。1914年畢業於台大醫學院前身的台北醫學校,1916年以後在彰化市仔尾開設賴和醫院懸壺濟世,為彰化地區著名的仁醫,人們尊稱他「彰化媽祖」。

行醫之餘,賴和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化運動和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工作。1921年加入台灣文化協會,1923年12月,因涉入蔣渭水所領導的「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被日本殖民政府以違反「治安警察法」逮捕入獄,此即史稱的「治警事件」。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賴和又接受日本憲兵及警務局的共同調查,第二度入獄,被囚五十餘日,後因病獲釋出獄。一年後以心臟病發逝世,享年五十。

文學創作方面,以白話漢文創作小說而盛名垂世。如小說「鬥鬧熱」、「一桿稱仔」;新詩「覺醒下的犧牲」、「南國哀歌」,及漢詩千餘首。悲天憫人的胸懷表現在文學作上,賴和兼具文采及內涵的優秀作品,對正在萌芽的台灣新文學無疑是一大鼓舞,同時,在賴和擔任民報文藝欄主編時,也不斷對新進作家給予鼓勵和建議。對當時的台灣社會,醫生出身的賴和能一一診斷其病症,並反應在其創作之上:1931年元旦的〈隨筆〉,他藉著在郊外墳場見到一塊刻著「受勢壓李公」的墓碑,以及墓碑上所記死者被壓迫的情事,診斷台灣島人的通性:『我們島人,真有一個被評定的共通性,受到強權者的凌虐,總不忍摒棄這弱小的生命,正正堂堂,和他對抗,所謂文人者,藉了文字,發表一襲牢騷,就已滿足,一般的人士,不能藉文字來洩憤,只在暗地裡詛咒,也就舒暢,天大的怨憤,海樣的冤恨,是這樣容易消亡。「受勢壓李公」的子孫,也只是這種的表現,這反足增大弱小者的羞恥,讀到這碑文,誰會替你不平,去過責壓迫者的不是?』這樣的批評在現代台灣人的身上還是不難見到。面對中國的侵略、打壓,國內與中國唱和的統派操縱媒體、輿論,台灣人到底是應該正正堂堂的對抗?還是做個「受勢壓台公」?

資料來源:
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小說集(施 淑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