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台灣中立?台灣真有可能成為東方的瑞士?

7.9 台灣中立?台灣真有可能成為東方的瑞士?

前面我們大致對台獨思想以及台灣政府的政策、各政黨或個人的主張、中國所設下的陷阱等做了介紹與批判,接著將要對如何解決台灣在國際上所面臨的困境做一些建議。撰寫這個部分是作者為了表達負責的意思。因為個人認為,如果我們要對一件事做批評(例如:台灣政府對應中國威脅的方式、加入聯合國的策略等),那麼我們至少要能夠針對批評之處做一些建議,否則就應使用更委婉的語氣且僅止於提醒的形式。做事是困難的,做事的人往往不得不失去某些立場,這也常是批評者不能瞭解的。盲目的批評而沒有辦法提出建議,只會使做事的人灰心而無法有效改善被批評的地方。既然我們批判與中國合併的主張並認為「永久中立國」是台灣最好的選擇,那我們就應該提出實行方法做為參考與建議。

台灣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位於東亞島弧,剛好是中國向東、向南掌握西太平洋、南海諸島的關口,日本向南的交通要衝,也是美國亞太地區海洋防禦線的最前端,因此台灣不管在貿易交通上,軍事戰略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中國、美國與日本角力的場所。而台灣本身領土狹小,高山峻嶺佔去大多數的土地,貿易是台灣的生命線,高度的經濟發展也使得台灣人厭惡戰爭而希望和平,在這些條件下,個人以為台灣最好的出路就是成為主權獨立的「永久中立國」。

「永久中立國」(State of Permanent Neutrality)依照彭明敏教授所著之《平時‧ 戰時國際法》的定義,是指一國的政治獨立及領域完整為他國所特別尊重,甚至為他國所保障,而該國承諾除為自衛時外,絕不對外作戰,也不可以接受使他參加戰爭的國際義務,這種國家稱為永久中立國。永久中立國的義務有:a.除為自衛抵抗外來侵略外,不得對他國作戰。b.外交政策不得和其中立性抵觸。亦不得締結軍事同盟。c.戰時必須嚴守中立,對交戰國的武力攻擊或不當要求予以抵抗。至於第三國對中立國的義務有:a.尊重中立國地位。b.除自己尊重永久中立國的中立,在必要時應以武力保護中立國,使她不為外國所侵犯。

中立國常產生在列強勢力的衝突區域(像台灣就是中、日、美角力的場所),中立國消極的可由列強間的勢力平衡來保障其安全,積極的可以其本身的防衛力,向列強宣示侵略她所要付出的代價超過會獲得的利益,來打消列強侵略的念頭。另外中立國也扮演著列強衝突的斡旋者,強調其存在可以消弭紛爭的意義。並且在國家政策上表現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使列強信任她將會在和平時與戰時嚴守中立的態度。此種中立國保障自身安全的方法,也很適合現在的台灣,追求強國強兵並不符合台灣的利益,「和平生存權」才是台灣人民所需要的。因此,台灣應該參考世界各中立國如何中立化的例子,來邁向台灣中立化之路。個人以為,台灣中立化應可分為兩階段:

1.芬蘭化中立(妥協中立)時期:

芬蘭是一個偏遠的北歐國家,曾經做為瑞典的一省並受其統治長達八世紀。1808年被俄國所奪取,並給予芬蘭自治權。1917年沙皇去世,俄國發生革命,芬蘭片面宣布獨立, 1918年獲得瑞典和德國的協助,以白衛軍將紅衛軍趕走,並在1919年頒佈憲法,成立了芬蘭共和國。二次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發生了1939~40年的「冬季戰爭」及1941~44年的「繼續戰爭」,芬蘭人奮勇作戰,死傷慘重,且因未能獲得歐洲其他國家的支援,不得不在 1947年於巴黎與蘇聯簽訂和平條約,割讓了20%的土地給蘇聯。

由於這段悲情的歷史以及巴黎和約的禁止芬蘭與他國結盟,芬蘭在巴席基維(Paasikivi) 總統的領導之下,逐漸的中立化。對於芬蘭中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1948年與蘇聯所簽訂的「蘇芬友好條約」,此一條約的內容是蘇、芬雙方皆對防衛芬蘭的領土負有採取措施的義務,但此措施只能在雙方同意下實施。蘇芬友好條約穩定了芬蘭的中立與安全,但是也遭受到其他西方國家的批評,因為中立的前提在於「完整的主權」,芬蘭與蘇聯間的條約雖非軍事同盟,但在他國與蘇聯發生戰爭時,芬蘭的中立是否能確保則是一個很大的疑問。若依國際法上對中立嚴格的定義,中立不僅在平時,在戰時也應該嚴格遵守而不能傾向交戰的任何一方。對此,芬蘭總理柯肯南(Kekkonen)就曾聲明:「蘇芬友好條約是一種使芬蘭留在強權衝突之外的先決條件。」芬蘭的外交官也謹慎的強調芬蘭的中立性。

總的來說,芬蘭的中立可說是一種「親蘇中立」,芬蘭利用小心翼翼不激怒蘇聯以及預先疏通避免危害中立的危機發生的外交政策,取得蘇聯的信任並維持中立。所謂的「芬蘭化」(Finlandization)指的就是芬蘭因為蘇聯的強大陰影,形成一個未被蘇聯征服,但政策卻某程度受到蘇聯影響的中立的自由民主國家這種國際地位。芬蘭地處北歐,與蘇聯接壤的國界很長,尋求遙遠的西方國家支援是不切實際的,也因此芬蘭不得不採取這種委曲求全的,反應「現實」的中立。芬蘭舉國也都對這種情形有所認識,從領導人到媒體均十分自制,以求不要引起蘇聯的不快並增加其信賴。一位芬蘭的外交官就曾說:「小狗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能叫,什麼時候不能叫。」芬蘭可以說是靠其外交政策來維護其中立,這是芬蘭利己以求生存的方法。在經過多年的忍耐,蘇聯解體的今天,芬蘭人也逐漸的獲得了完全的中立,可說是苦盡甘來。

芬蘭的例子對於台灣很有啟示性,在中共仍不放棄對台動武及動不動就文攻武嚇的今天,台灣就像當年生存在蘇聯身邊的芬蘭一樣,難免受到中共的影響。而且,台灣與中國僅隔一台灣海峽,中國這個大鄰居若發動戰爭,不僅美、日各國都很難在戰爭初期就伸出援手,就算能及時援助台灣,戰爭也會對台灣的繁榮造成很大的損害。因此,台灣在現階段的逐步獨立並朝中立發展的政策,應該重視中國的反應,只要在不違反(1)維護台海和平;(2)有益台灣獨立的地位;(3)朝向台灣中立化發展的前提下,部分國家政策可考慮對中國採取友善的態度,並且能適度節制政府和媒體的反應以取得中國的信任。逐步地讓中國減低對台動武的可能性,最後轉而支持台灣中立的存在。我們必須清楚地讓中國明白,台灣的存在是有益於中國的發展的,台灣也有能力協調中國與其他列強間的爭執,並且台灣將不會成為任何一國用來箝制中國的「不沈的航空母艦」。具體而言,台灣在尋求中立的初期應與芬蘭一樣用外交政策來增進中立化,試圖促進中國的民主化並且在經濟上影響中國(並不是讓資金無限制的流入中國,而是由政府擬定一套策略,在商業界的配合下,利用台灣的經濟力量協助中國經濟並掌控中國經濟,例如:與外國籌組多國企業再進入中國投資是防止中國套牢台灣資金的方法;讓勞力密集、技術較低的夕陽產業前往中國發展,而台灣掌控高科技、關鍵零件生產等方式以確保台灣的利潤等),在某些外交場合幫助中國與西方溝通。最後在雙方互相信賴的基礎下,如果能夠像芬蘭與蘇俄一樣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確保台灣的中立,則是最好的結果。

王文山教授所著之《和平七雄論》提到有些中國人對台灣的印象是「台灣是西方的狗腿子」,中國動一下,說幾句話,射個飛彈,就看到四鄰震動,台灣亂的烏煙瘴氣,真是爽極了!殊不知,台灣之所以尋求西方列強的幫助,是因為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台灣若能採取妥協中立的方式,不但可以用中立來表明台灣的獨立和不偏向中國或西方國家任何一邊的決心,更可以表現與中國合作的誠意,台灣不是「西方的狗腿子」,而是中國的好鄰居。

關於台灣的妥協中立,各位可能會有以下的疑問:

Q1:芬蘭化或妥協中立,聽起來像是苟且偷安?(這是前面提到過的那一位住在紐西蘭的朋友的疑問)
A1:妥協中立是避免戰禍的手段,所謂妥協並不代表放棄台灣的主權與防衛,事事聽命中國,而是利用政策緩和兩國的關係,最終達到讓中國承認台灣主權的目的。芬蘭當年跟蘇聯打仗,犧牲了很多寶貴的生命,後來採取這種手段,不但維持了芬蘭的中立國地位,也在蘇聯瓦解後(中國對台灣抱持領土野心的共產政權,也不是永遠能夠持續下去的)取得了完全的中立。妥協中立對台灣是有利的,並不是苟且偷安,或著可以說的確偷安,但絕不苟且。一旦主權受武力侵犯,民主體制被威脅,台灣還是必須以戰爭的方式來保障自己最根本的存在。然而,我所想的是如何在不違反台灣主權獨立原則的情況下儘量避免戰爭,我重視的是台灣人的鮮血與幸福。

Q2:(這是幫中國問的)你們心裡想的是妥協中立,我們為什麼要信賴台灣?
A2:妥協中立對台灣和中國都是有利的。如果台灣人民自決的結果選擇了繼續維持獨立,則台灣和中國的關係就只有兩種選擇:一、互相敵對的國家;二、互相合作的國家。假如不幸發展成第一種情形,不可否認的,中國的軍事實力相當強大,然而台灣能對中國造成的損害也是十分可觀的。而且一旦台灣不得不尋求外援,列強勢力就會大幅介入中、台之間,中國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如果是第二種情形,兩個和平且密切合作的國家所能發揮的力量並不一定較一個用武力統一的國家小。而且尊重台灣人的民主決定,對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實質影響力都是有所助益的(我們可以看到,亞洲各鄰國對中國的擴張勢力莫不憂心忡忡,中國在世界上給人「流氓國家」的形象,中國人在外國也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這並不完全是國力強弱的問題,而是關乎一國對民主、人權、和平等普世價值是否重視)。中國要是不能接受這種妥協中立,為了不為台灣人所接受的「祖國統一大業」而與台灣敵對,不但雙方的實力都會因此而內耗,中國本身所希望的「超英趕美」與「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華人)站起來」等目標,也會因此受到西方勢力的牽制而成為幻影。要做兄弟之邦還是做仇敵,端看中國領導人的智慧。

2.瑞士化中立(完全中立)時期:

數世紀以來,瑞士一直因為聯邦的利益、宗教的不同及經濟的衝突而維持獨立於歐洲其他國家之外,中立的觀念一直存在人民心中,瑞士人民深信以決心及力量保障獨立比任何國際條約保障都有效。瑞士的軍隊素有勇名,甚至因為在歷史上瑞士軍隊有忠心保護教宗的經驗,教宗的護衛現在還堅持一定要是瑞士人(在梵諦岡可看到這些護衛穿著異常鮮豔的傳統"軍裝")。基於此一因素,進攻瑞士所會引起的軍事危險和戰勝瑞士可能得到的勝利果實比較,是得不償失的,勝利的吸引力很小。在鄰國眼中,瑞士國土唯一的誘惑,就是他的戰略價值。瑞士控制著某些重要的阿爾卑斯山隘口,四百年來,鄰近瑞士的列強均認為,讓瑞士保衛這些隘口,以阻止其他交戰國通過,比試圖從瑞士手中奪取這些隘口對自己更有利。因此,瑞士的存在對列強而言不但是個緩衝區,避免直接與其他非中立國接壤,更是國界安全的保障,藉由瑞士來確保自己國界的安全。在瑞士對於自己的中立與主權獨立的努力維護下,1815年各國簽訂了「巴黎和約」,宣示「為維護歐洲各國真正的利益」一致承認並保護瑞士的中立。至此,瑞士從依靠自己的實力來維護中立更進一步獲得國際條約保障。另外,瑞士的中立還有「內部團結」的考量,我們都知道瑞士分為德語區、法語區和義語區,宗教上又可分為基督教和天主教兩大人口,中立是維持內部團結並避免外敵藉口入侵的方法。

瑞士對維護自己的中立有一套獨特的安全政策,是由外交與可靠的國防力量所構成的。瑞士的國民兵制令人驚豔,定期的短時間訓練再加上武器分配得宜,一旦發生戰爭,瑞士的軍隊在短時間內就能從各地攜帶著武器迅速集合,並且整個過程井然有序,連那個人要坐在火車上那個位子都已經安排好了,如此寓兵於民的戰力值得台灣學習(當兵最痛苦的不是體力的訓練,而是時間的不自由。瑞士國民兵制將可改善台灣徵兵制對年輕人時間利用上造成的不方便,改善從軍意願)。瑞士學者達尼克(Gustav Daniker)曾說:「武裝中立是瑞士中立的方法,此一政策的目標是要使強國相信她是一個穩定的因素。」瑞士軍事戰略的基本構想是「雙重阻延法」,先已有效的軍事準備行動勸阻他國破壞中立的舉動;如果失敗,則以軍事行動儘量阻止敵人在瑞士領土達到其目標(例如:讓中國或其他國家佔領台灣變得損失重大且沒有意義)。瑞士的軍事專家也認為,如果敵人入侵,瑞士的中立已被破壞,可與另一方結盟已對抗之。另外,瑞士也同時與東、西方國家,第三世界不結盟國家保持良好關係。瑞士雖不是聯合國正式會員,但是卻積極的扮演中立國的國際角色,努力盡其國際義務。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國際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瑞士境內,各國也都相信瑞士中立的立場,在發生糾紛時樂意接受瑞士的調停。瑞士雖為西方民主國家,但卻能和共產、社會主義等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堪稱中立國的典範。

台灣的瑞士化(完全中立)時期應該是和中國的民主化、自由化並進的。中國如果能夠平等對待台灣並尊重台灣人的自由意志,台灣就可正式由芬蘭化的妥協中立進到瑞士化的完全中立的階段。不管中國屆時採取的是何種國家體制,成為一個完全中立國,台灣就必須同時與民主、共產國家交往,國民黨政權所帶來的堅決反共(或反社會主義)意識型態將不可能再適用。但在此同時,台灣也必須有堅強的國防力量保護自身安全,瑞士的國民兵制可供台灣參考。基本上,台灣島內已經高度開發,鋼筋混凝土建築從南到北林立,整座島就像一座巨型的碉堡,加上四周有台灣海峽保護,要攻打台灣要有進行登陸戰與都市戰因而損失慘重的心理準備。台灣又是位居海運輻軸地,各國不會允許台灣航道被封鎖,因此,台灣有優良的完全中立的條件。台灣可藉由本身的軍事和經濟實力讓列強明白,佔領台灣不如留下一個中立台灣對其更有利,台灣的安全就是亞洲的安定,就是世界的利益;台灣願意善盡國際義務,台灣的存在也是必須的。如此一來,台灣的中立受到威脅時,將會有許多「台灣中立的保障國」挺身而出。

台灣內部也存在著族群衝突的問題,中立是學習瑞士團結內部的方法。完全的中立將可以避免外國藉由「民族感情」等方法分化台灣,影響台灣內政。因為台灣中立化以後,對待各國採取的是不偏不袒的態度,能夠與各國發展正常的交往關係。如同瑞士的法語區、義語區和德語區各有與其語言、文化相近的鄰國但卻能藉中立保持團結一樣,台灣原住民、福佬人、客家人以及中國移民也可藉由中立消除彼此的猜忌,以公平而開放的精神和各國往來(包括中國)。中立是台灣人最大的利益,也代表各族群的妥協與尊重台灣主權獨立的共識。

有關台灣的完全中立,各位可能會有以下的疑問:

Q1:台灣完全中立後,還能加入聯合國嗎?
A1:各位都知道,瑞士是自願「不」參加聯合國的國家,因為瑞士害怕她傳統的中立地位會受到聯合國某些會員國義務的破壞。不過世界上其他的中立國,比如奧地利、芬蘭、瑞典都有加入聯合國。中立國在聯合國裡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妙,主要是負責紛爭的溝通協調工作,執行人權相關事務等,這些工作瑞士雖然沒有加入聯合國也同樣進行著。今天台灣因為國際法上地位的問題被排拒在聯合國之外,如果成為中立國,加入聯合國看來也就沒有那麼急迫了(甚至還可以主動拒絕加入)。

Q2:還有其他強調台灣中立化的方法嗎?
A2:與各國簽訂承認台灣中立的國際條約是一個方法,台灣至少應嘗試與各個鄰國訂立類似的條約,確保台灣的完全中立。另外,直接在憲法中規定台灣中立的地位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雖然台灣的憲法並不能拘束外國,但可以表示台灣中立的決心,並為外國的信任台灣中立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

以上僅就台灣的中立化舉了芬蘭與瑞士為例(有關中立國的歷史與重要政策,主要參考的是劉青雷先生所著的《中立國與不結盟運動》一書),並依此概分為妥協中立與完全中立兩階段。要強調的是,兩階段之間並不是截然劃分的,妥協中立與完全中立雖有時間之先後,但執行的政策是交錯的,而且也沒有一個特定時間點來區分兩個時期。至於實務上要如何操作的問題,則是屬於政治及國家決策的部分了,還有賴大家一起努力。或許有人會質疑:台灣真的有辦法成為永久中立國嗎?我只能說,這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對台灣最有利的選擇,台灣的幸福總在不斷的殖民及與中國的分分合合中被犧牲了。中立是困難的,但問題的重點在於我們想不想成為像瑞士一樣的東方人間仙境,想不想讓我們的子孫免於戰禍,有沒有決心追求台灣主權的獨立與尊嚴!

「讓福爾摩沙成為台灣人的流奶與蜜之地吧~」